阅读推荐
王小波的“有与无”指的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意义,社会运行有其约定俗成的秩序,无可非议的,大家都要遵守。但很多人的生活,除去遵守秩序以外,就什么也不剩下了——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人生,就是“无”。
诚然,人要立足于群体,遵守规则是必须,即使所谓的“规则”有的时候有其可憎的一面。但除了遵守规则以外,每个个体的人生应当有属于个人的,独立的景象,否则人就像是被豢养的猪牛羊了。
其实“不自觉地遵守”这个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不想被当作异类,因此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虽然很多时候甚至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做。
曾经我一直认为因为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去改变自己的言行,这种事是由于人们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同,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从王小波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来看,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源其实远比我原以为的要复杂,王小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村庄,你身上的任何东西(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从出生到死亡,全都暴露在周围所有人的眼里,别人以数落你为乐,你也从数落别人中得到趣味,这样就形成一种畸形的纽带,你人生中的一切决策,都要考虑旁人的眼光。在这样的环境里,个人其实很难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只能跟着“大家”,亦步亦趋。
王小波在后面又以婚姻为例,有的人结婚是因为“到了岁数,找合适的对象结婚,过正常的性生活”,这是因为要遵守社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有的人结婚是因为了“爱上了某人”,这是因为爱情,这两种情况其实截然不同,但在旁人眼里其实并无差异。
因此,我们应当做我们感兴趣的、想做的事情,这是生活的“有”,而如果只是为了遵守规则而去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生活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