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
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读者终于发觉了莫言《红高粱》以外的作品之精巧。其实我读莫言的作品并不多,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大多作品都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例如《生死疲劳》里经历了六道轮回的地主,《吃相凶恶》里“美味”的煤块,以及极具代表性的《檀香刑》里对于行刑场面的描写。
但是这次推荐的《哭》一点也不魔幻,因为这部小短文里体现出的,人们对于怀有不同观点的、或者作出不同于大众行为的异类,所表现出的敌意,实在是太“现实”了。
其实小短文里提到的那种“表演式”的哭,大概没几个人是心甘情愿地去作出这种滑稽可笑的行为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演一场这种闹剧,而面对不愿意表演这场滑稽剧的人,面对做出他们想却不敢做的事的人,却充满了敌意。
原文阅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虽然不是中国特有的产物,但是也同样的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