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流浪地球》之前,发现口碑比较两极分化,我喜欢的几个影评作者给的反馈都一般,但是有几个看过的朋友向我力荐,终于还是怀着期待去影院去看了一遍,结果是非常失望。
《流浪地球》特效挺好,是一部“好看”的合家欢商业片。但是剧情的桥段安排上,演员的演技上——的确像很多影评说的,非常一般(于我而言是非常“烂”)。
可能是因为我期待值太高了吧,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期待原著里面那5000联合政府军化作雕塑的场景,以及主角环游世界时和老师探讨那个哲学老师的问题的场景。结果电影里直接把原著最高潮的桥段换掉了,主角的家庭关系也重构了,可能更符合影视语言的呈现,但是这个情节真的和原著“叛乱时代”故事里的那种苍凉绝望悲悯的桥段相去甚远。环游世界时哲学问题的部分删掉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长有限制。
但是直接放弃了“叛乱时代”最高潮的情节,而重写一个发生在“逃逸时代”的主角一行人拯救地球的故事,确实让我非常失望。
虽然编剧还是有用心的地方的,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原著主角母亲牺牲的时候,特地提到人类面对灾难时会自觉的把生存机会给年龄小的人,电影里把这个观点安置在了领养的韩朵朵身上。但除此以外,这部电影纯粹是一个主角一行人拯救地球的滥俗故事,即便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饱和式救援”,也没能让我对这个披着集体主义外壳实则个人英雄主义的无聊故事产生那么一丁点好感(我这么说,并不是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比如下文提到的《乡村教师》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同样是特效出众的《后天》,在情节叙述上,比《流浪地球》高明了许多,在场景的描绘下,也同样震撼。
反观《流浪地球》的电影,原著的很多内核,很多观点,都没能展现出来。例如对人类文明从地面转向地下城的变革,例如哲学上对于“死亡”的思考,以及最核心最精彩的——人类对于“危险”、“安全”的心态(原著里阐述这种心态时类比了俄罗斯轮盘赌,非常精准),以至于最终演变为政治观念的对立(叛乱时代的桥段),以及联合政府军最后宣告投降时的演说“我们等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天,但将来无数人会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这种因为观念对立而牺牲的形象,就如同三体里面提到的“他们不是烈士,不是敌人,他们是历史”那样令人震撼,值得在影视语言中着笔描绘,但改编的电影,选择的是完全阉割了这些动人的价值观,这些人文因素。
而是专注于用优秀的特效去讲一个主角一行人拯救全世界的无聊故事。
很多像我一样,对影片里的价值观、故事内核比较看重的朋友来说,我相信你们会同我一样,对这部电影难以“入戏”。
其实我觉得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都是科幻方面相对来说不那么硬核,但是重人文的短篇。流浪地球里巨大灾难时人性的光辉和丑恶,历史角度上个体的卑微,不同历史时期时伦理观念的巨变,以及政治观点的成型(不过对于政治,三体里面讲的更多一点,特别是人类文明从陆地飞向太空时的探索),都非常引人深思,而且写的极富浪漫主义(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为何我那么期待 5000 座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场景)。乡村教师就更是如此了,轻科幻,重人文,故事更是非常美好,一个坚守的乡村教师因为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浪漫到了不切实际,但这个故事就是如此的让人爱不释手。也正是因此,这两部短篇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但无论是同名的《流浪地球》电影,还是灵感来自乡村教师的疯狂外星人,在原著最吸引人的方面(人文)都做的非常一般,流浪地球在一些粉丝,或者是水军的口中,毫无疑问已经到了“过誉”的程度,就算它是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起点,但是终究也不过是一部难言合格的商业片,仅此而已。
电影刻画的是原著的“逃逸时代”,如果有续集拍出“叛乱时代”的故事,我还会非常期待,但这种期待不是源于这改编的第一部电影,而纯粹是一开始阅读原著时的震撼。
只怪你知道的太多了,像我不知道故事的人,惊讶于特效的震撼就满足了,哈哈。
@maqingxi: 特效确实是挺不错的,但是其实不如当年看《后天》那么被震撼到了,而且《后天》在叙事上比这部电影高出太多了
@久光: 这不是打着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硬科幻电影的旗号嘛,就好理解它在大陆票房大热了。
@maqingxi: 嗯,据说这部片子宣传造势是有官方背景的,“爆米花”特性又足够,热是确实大热,但真的感觉和他们吹的落差太巨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