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贝多芬的交响曲,卡拉扬的贝交全集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最爱。卡拉扬对贝多芬交响曲的热爱可以说是狂热的,五十年代在百代唱片旗下的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录了一版,接手柏林爱乐乐团后(Berliner Philharmoniker)又录制了三版,而且每一版无论是听觉享受还是艺术成就,卡拉扬都力图做到有所突破,每一版都可以作为最佳诠释的备选。而笔者今天要介绍的,是另一位德奥乐派指挥大师的作品——卡尔·伯姆的贝交全集。以下大部分篇幅是对卡尔·伯姆生平的介绍,有利于帮助读者理解伯姆的演绎风格。
2013年再版发行的伯姆贝交全集
卡尔·伯姆(Karl Böhm,1894-1981)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伯姆的父亲是位爱好音乐的律师,并与多位奥地利指挥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父亲认可伯姆的音乐天赋,但仍然要求伯姆研习法律,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保证伯姆未来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伯姆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在格拉茨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的同时,伯姆还在格拉茨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后来果断投身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并取得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巨大成就。如果伯姆听从了父亲的意愿当了一名律师,那么20世纪人才济济的音乐界就少了一名带领一个天团、能与卡拉扬掰手腕的指挥家。
两位大师的珍贵同框。左为卡拉扬,右为伯姆
相比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等指挥大师,伯姆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伯姆早年在格拉茨剧院担任首席指挥。一次演出中,指挥家卡尔·穆克恰好在场。卡尔·穆克看到了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不俗潜力,当即将伯姆招至帐下。随后,穆克又将伯姆引荐给另一位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伯姆接下来跟随瓦尔特学习莫扎特作品的指挥。在此之后,伯姆又投至汉斯·克纳佩茨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手下,在达姆斯达特当指挥。在此期间,伯姆还结识了理查·施特劳斯、贝格等作曲家。
伯姆的恩师布鲁诺·瓦尔特,其指挥以音乐性见长
身世坎坷、身残志坚的指挥大师奥托·克伦佩勒
在诸多贵人指点、引荐,以及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伯姆逐渐登上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先后担任担任维也纳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从1933年起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德语 Wiener Philharmoniker)不再设置常任指挥,但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了伯姆名誉终身首席指挥的称号,直到其1981年去世。去世的前一年还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版录音,《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
一方面,其奥地利人的身份和模糊的政治倾向(民族关系,德奥一家亲),让他在30年代大批犹太裔德奥指挥家出走德奥的大背景下得以保全自己,并迅速填补了瓦尔特等人留下的空缺。*另一方面,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是在管弦乐和歌剧指挥领域实实在在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伯姆获得了大佬和听众的认可。而能做到管弦乐和歌剧两手抓两手硬的指挥家少之又少,管弦乐演绎极佳、但指挥不好歌剧的大师大有人在,比如前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
柏林爱乐乐团前任艺术总监西蒙·拉特尔
德奥乐派的指挥风格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把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另一类则是将德奥乐派一贯的客观和准确作为最高追求的。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erwángler),后者则以奥托·克伦佩勒等人为代表。而伯姆大体上属于后一类,其指挥风格偏深沉,力求发掘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但又不像谢尔盖·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e,因常常语惊四座而得外号「切大嘴」)那般深沉至极端。同时,伯姆有着属于自己的音响审美哲学。伯姆的管弦乐造型端庄工整,收放如一,特别是弦乐部,具有可与小编制室内乐团相媲美的美妙音色,这是同为天团的柏林爱乐乐团所不具备的。
1947年,同盟国方面结束了对富特文格勒的审查,富氏得以复出,重新执棒柏林爱乐演绎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该图为1947年实况录音唱片的封面
这部录制于1970年至1972年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融合了伯姆个人的敦厚和德奥乐派一贯的严谨特质。可能你听惯了卡拉扬的贝交,习惯了卡拉扬火爆的快板,那么伯姆此版贝交全集可以给你诸多全新的体验。如果你不清楚德奥乐派的指挥风格是什么,那么,可以这么说,伯姆的指挥风格就是教科书式的德奥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以后的伯姆从不过问德奥两国以外的作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伯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这与涉猎极广,上至巴洛克、下至20世纪的卡拉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伯姆的贝一中,你可以感受到小编制室内乐团所特有的工整感,同时,维也纳爱乐乐团优美的弦乐音色是与柏林爱乐乐团最大的区别之一;
贝五,则是一版于在狂风暴雨中屹立如石的贝五,与卡拉扬版勇于向命运积极挑战的贝五迥然不同;
贝六,是与瓦尔特报纸版贝六齐名的最佳立体声贝六之一。伯姆与瓦尔特的师徒情分,贝六同为最佳演绎,实为人间佳话。贝多芬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心声,在伯姆娓娓道来的演绎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贝七,第四乐章的喜悦之情随音符洋溢,不输「最佳贝七」的克莱伯版;
贝九第二乐章,谐谑曲,稍慢的速度和筋道的弦乐蓄积了巨大的张力,相比卡拉扬63年贝交当中火爆的贝九第二乐章别有一番风味。
伯姆版贝交更多的特色,等着大家慢慢发掘。总之,这是一版值得细细品味的贝交全集。
最后吐槽一下,Deutsche Grammophon 的录音审美品位其实问题不大,但相比 Decca 特别是威尔金森操刀的录音还是差了点意思,这让许多音响发烧友对DG模拟录音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嗤之以鼻。
*同为奥地利人的卡拉扬,事业就没有伯姆这般顺利。卡拉扬为了自己的事业短暂加入过德国Nazi,在战后遭到了同盟国方面的审查和封杀。幸而,百代唱片(EMI)传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Walter Legger)在观摩了卡拉扬的一次排练后,当即决定将卡拉扬招至帐下。在李格的积极斡旋下,卡拉扬摆脱了同盟国方面的封杀。李格邀请卡拉扬到李格亲手创办的爱乐管弦乐团为百代唱片录音,卡拉扬毫不犹豫地签下了10年的录音合同以示感激,卡拉扬的指挥事业得以重新起航。事后,尽管卡拉扬一再声称自己当初的举动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每当有人质疑卡拉扬时,这个污点总被摆上台面供人攻击。可以说,这个污点伴随了卡拉扬的一生。
附一:卡尔·伯姆贝交全集试听(网易云音乐提供的专辑名称有误,内容正确) 查看链接
附二:布鲁诺·瓦尔特报纸版贝六试听 查看链接
附三:赫伯特·冯·卡拉扬1963年版贝交全集试听 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