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窗口,看见一群孩子在楼下打闹,几个小孩追着另一个小个子的男孩,不知谁推了小男孩一下,他摔倒在地上,膝盖碰破了皮,疼痛使得他大哭起来。
哭声迅速引来了坐在一旁杂谈的家长。
伴随着一阵吵闹哭喊过后,家长们也理清了事情原委,推人的小孩被父母领到跟前,要求给受伤小男孩道歉,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推人小男孩勉为其难地说了“对不起”。受伤小男孩的父母听了也敦促孩子要懂“礼貌”,回了声“对不起”。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家长们各自领着孩子回了家。
这出小小的闹剧结束了,我却难以平复。不管是从道歉男孩高昂的头颅,还是受伤男孩的久久低头不语所看来,皆是极不情愿。
回想我小时候好像也有类似的经历,那时候没多想,每次被刚欺负完心里还很难过的时候,对方被不情不愿的说了句对不起,我还是会强迫自己回一句没关系,现在回头想来这样是不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了呢 ?这是一个正确的反应方式吗?是必须这样反应才能被称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吗?难道为错事付出代价不是应该的吗?什么时候我们拒绝原谅他人的权利,也被“道德感”剥夺了呢?
我们是应该尊重每一种歉意的表达,但是我们更应保留自己不接受的权利。然而印象里从小老师教导的都是,别人说对不起要回没关系。纵观网络中“主流声音”所宣扬的,与家庭教育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表达的皆为此理,然不知哪里的“道德”对人如此标榜。
也许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少年暴力越来越多。可能随意的一个外号,带来的就是一段童年的黑暗。施暴者对于过往的施暴,往往并无所谓,受暴者却穷尽一生难以抹平阴影。
当多年后同学聚会上,施暴者说一句“对不起”,受暴者难道要遵从不知道出自哪里的“美德”,给你说句“没关系”吗?以沉默给你一份无所谓的态度,已经是对你最大的谅解,也许你是真的觉得对不起,可我也是真的没办法没关系。
这些不知道出自哪里的“美德礼貌”,渗透了孩童教育的方方面面。
听父母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父母话的就是“坏孩子”,这样的定义屡见不鲜。不爱说话叫人的内向小孩就不讨人喜爱,曲意逢迎见人就讨好是会做人,甚至美名其曰“高情商”。
我不全部否认一些家长的观点,毕竟社会阅历的累积总是比小孩要多。但大多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都是高声吼叫,强迫小孩接受这些所谓的“美德礼貌”。辩论是双方都有掀桌子的权力,当实力的不对等所造就的不过是单方面的思维灌输,而无关对错。我国无数个家庭教育的环境,便是如此。
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有句台词:“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是呀谁都是第一次为人,你所认知的一切就一定对吗,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局限于它的地域、局限时间、空间、个体……,不是他就无法评判他,真正意义上的美德礼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的尊重任何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
难道要靠主流世俗的道德制高点,与强权畏惧来成就这所谓的美德与礼貌吗?
不禁想起朋友谈论幼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一家人坐一起吃饭,他伸手夹了锅里最远的菜,大人质问道:“你为什么不夹你面前的菜吃呢?”
“锅沿挡着看不见,所以夹远点的。”
大人随即教育道:“吃酒席时有长辈在场,只能吃面前的菜,站起来伸手过去夹就是对长辈不敬”。
我不禁愕然,这些所谓的“规矩”,所谓的“美德”真的有必要吗?
就是有那么多的“圣人”,一边哦弥陀佛,一边强取豪夺——此物与我有缘。如果这世界真的人人讲求“道德”,讲求“礼貌”,这类侮辱性的软暴力就不会发生。语言中的粉饰终究浮于表面,现实却极度的令人失望。
这些“美德礼貌”已经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因为它太适合用来制裁“别人”了——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怎样?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对于从遥远的古代流传至今的“规则”,要批判地继承。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儒家文化反而还成了背锅侠,以德报怨丢给儒家,愚忠盲从丢给儒家……
归根结底,这些人并不是尊重传统或者说推崇“规矩”,这些人只是善于用这些被篡改的“美德礼貌”,去要求别人,而不是用真正的“道德”约束自己。
义务教育的学校往往更容易有校园暴力,因为不需要考啊,什么牛鬼蛇神都可以进去。。
这些都是假的“美德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