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青年斯大林》
个人对于斯大林的好奇源起于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大清洗”以及“前苏联”等种种的模糊的历史碎片。而斯大林的影子总会在这些碎片中显现出来,他的无情、坚定、多疑的性情都让我感到好奇和困惑。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位独特的红色沙皇?西蒙·蒙蒂菲奥里,这位《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所写的《青年斯大林》,为我提供了这位领袖的曾故意隐藏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的舒适的传记阅读体验。
总览
1878年在格鲁西亚的小镇,一位名为贝索的鞋匠和他的妻子拥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他名叫“约瑟夫·朱加什维利”昵称为“索索”。或许是因为前两个孩子的夭折,母亲凯可对索索投入了自身所有的爱,这样的爱为日后与丈夫贝索的割裂以及索索进入神学院学习埋下了基础。伴随着索索的成长,父亲日益沉迷于酒精,尽管凯可和其他男人的暧昧关系为索索带来过杂种的骂名和困扰,但是那位身为酒馆老板的教父也确实为凯可母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帮助。
索索的脚趾相连,脸上有痘疮,而且年幼时两次重大的事故分别让他的左臂和脚受到创伤,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位伤残人士。身体上的创伤一方面让他承受了更多的不便与痛苦,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他的心智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小时候人际关系的变故以及与父亲的割裂是否成为了斯大林日后冷漠无情的养分之一?这或许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但是确信无疑的是,身心上的变化让年幼的斯大林比大部分同龄少年更为成熟。
1894年在母亲用尽全力工作和教父的帮助下,索索终于进入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的首都)神学院学习,这是斯大林成长的第二阶段。正是这一时期,斯大林的歌唱和诗歌天赋首次展现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斯大林接受的神学院的古典教育和语言学习。早在他以革命者身份在格鲁吉亚出名之前,他作为诗人的名声已经在那片土地上传开了。 正是在神学院里,索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被其迅速吸引,也是在那时候他知道了“图灵”(列宁的化名之一)并被他深深诱惑。最终索索辍学离开了神学院,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索索”慢慢从斯大林身上褪去,随之而来的是激情的革命者,狡猾的逃犯与无情的浪子——科巴。
1901年左右索索开始投身于第比利斯的地下革命洪流,并因为秘密警察的的压力下前往帝国的油田——巴统。罗斯柴尔德和其他石油家族在面对革命者和他们领导的工人的时候,乖乖选择了和斯大林合作,革命党由此获得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索索带来了印刷机,一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有力的武器。也是在巴统,斯大林经历了第一次的流放,但是他最终逃脱了并前往高加索。这一次他终于在罢工、报纸之后获得最重要的工具——枪支。1905年由于革命工作的出色表现,索索终于见到了“山鹰”列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就在那时候,斯大林就已经敢于反抗列宁的意愿了,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斯大林终于结识到自己的第一位妻子卡托。仅仅一年之后的1907年,这位年仅22岁的妻子就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八个月大的“小伙”。
痛苦过后,索索或说科巴重新在高加索地区投入为革命掠夺财富的地下工作中。在又一次的流放与逃亡之旅后,他留下了两位未婚妻和一位怀孕的村妇。在此期间“科巴·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文章,这个意为“钢铁之人”的名字最终成为了斯大林最广为人知的称呼。
1913年斯大林再一次因为奥克瑞纳间谍的出卖而被送去西伯利亚,这一次他再也无法逃脱了。他在那个极寒的严酷之地生活了四年,并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和同样年幼的母亲,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把斯大林重新拉回了帝国权力的中心。当时的苏维埃不仅要面对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的分裂,还要与临时政府作对抗。相对于列宁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的名气和出身都远不如这两位,但是因为列宁有意的提拔与自身出色的革命工作能力,他始终处在苏维埃的核心领导人之中。在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苏维埃成功控制了这个帝国的首都。然而这个新生的政权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科巴·斯大林”在过去学到的本事终于得到了一个真正的世界舞台来施展,这一年他刚好30岁。
感想
谈起斯大林,除了斯大林模式、大清洗、抗击纳粹这些概括性的信息外,我对于斯大林的认识几乎所剩无几。作为雅尔塔三巨头之一的斯大林年轻的时候怎么会是一位籍籍无名之辈?苏联解体后那段曾被隐藏的历史终于有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了。这本书给我个人留下愉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阅读小说一样,而且注释相对偏少。这本书在解决了我许多已有的未知之余,也带来了新的未知。他是鞋匠贝索之子,是诗人索塞罗,是神学院合唱团的明星,他身体受到严重的创伤却在地下工作的游刃有余,他的多情却无情都极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只是我仍会想象他那些从未谋面的儿女会怎么样去想象他们素未谋面,却每天都能听见看见的父亲?他们甚至无法告诉他人自己的父亲是谁,而父爱也未有一滴洒落他们的身上。
更让我着迷的是历史与个人身上的偶然性与矛盾性。沙俄时期漏洞百出的流放系统让斯大林这样的革命党人一次又一次的逃脱,这些流放者最终获得了胜利,而索索们如果在同时期的中国早已命洒街头了。只是斯大林万万没想到,沙俄的奥克瑞纳培养的幽灵甚至侵入到他和列宁的身边而他们却一无所知。这种恐惧伴随了斯大林的一生并成为后来大清洗运动的诱因之一,之后这个幽灵通过斯大林再次渗透到了整个苏联。
历史、时代与个人让格鲁吉亚一位鞋匠的儿子成为了整个苏联帝国的领导人。他用于行走帝国的语言与写作所需的文学基础,正是在他讨厌并逃离的神学院里习得。贝索是一个固执的酒鬼与疯子,可是他的儿子索索相比于他更为冷酷无情。作为格鲁吉亚人的斯大林亲手扼杀了格鲁吉亚的独立。斯大林一直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只是在他当年参与革命洪流时,可能也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然后制造出无数比自身经历更为严重的悲剧。斯大林的形象从简单慢慢的走向复杂,通过斯大林的经历可以窥见当时的世界,同样的通过当时的时代与种种细微的事件可以更好的了解斯大林。这也是阅读历史与传记的乐趣,通过观察和阅读他人,或许才能更好的观察这个社会与自己。从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走向更为宽阔的世界,这样的改变不能只靠那些宏大的世界与命题,更要从一个个细致的个体和微小的命题出发,最终成为一个不那么容易盲从的人。
合上书,我知道封面那个名为斯大林的青年身后曾有科巴、索塞罗、朱加什维利、索索和更多未知的人们。
文字节选
第一部分
清晨
玫瑰花蕾已然绽放
触碰着紫罗兰花
百合花从梦中醒来
在微风中点头含笑
云雀在云中翱翔
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而欢乐的夜莺
则在低声吟唱—
“亲爱的土地,鲜花盛开吧
让格鲁吉亚的乡村充满欢乐
年轻的格鲁吉亚人,努力学习吧
为你的祖国带来喜悦。”
索塞罗(约瑟夫·斯大林)
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终于变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这个信仰奉献了一生,且从来没有动摇过。然而,他真的相信马克思主义吗? 还是让他自己来解释吧。在斯大林看来,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味着“历史决定了革命的工人阶级将解放全人类,为全人类带来幸福”,但是,在人类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之前,他们必须历经巨大的“磨难、苦痛和变革”。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之处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指导劳动阶级解放,而劳动阶级的解放则是个人自由的催化剂”。 据斯大林说,这一信仰“并非只是社会主义理论,它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就像是被科学证明的宗教,而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年轻革命者们相信它,实践它。托洛茨基则说:“我感觉自己只是巨大链条中小小的一环。”不过,和斯大林一样托洛茨基也相信“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流血、死亡和冲突都是必要的,用斯大林自己的话来说,“如潮般涌动的血流”见证了“旨在结束压迫的斗争”但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有一个不同之处: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他从来都为格鲁吉亚人及其文化感到自豪。对于高加索地区的那些小民族而言,具有国际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是很难被接受的。这些民族长期受到压迫,所以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取得独立因此,斯大林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失去了国际主义的色彩”,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和格鲁吉亚民族主义的结合体”。
沙俄帝国的司法官僚体系终于运作了起来。斯大林的案子从当地市长手里转到了圣彼得堡的司法和内务部。斯大林被判流放到东西伯利亚3年。1903年7月7日,司法大臣把他的量刑建议提交给了沙皇,而后者在上面盖下了皇家印章。尼古拉二世是个拘谨而又务实的额者,他十分勤奋,几乎会阅读放在他案头的每份文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位末代沙皇错过了扼杀未来“红色沙皇”的机会。
阴谋的大脑、莫斯科奥克瑞纳的头目祖巴托夫发展了一套全新的监控体系。他们会聘用侦探,但真正的侦查工具则是外部漠”一一用革命者的话来说是“幽灵”,他们会跟踪像斯大林这样的危险人物。奥克纳最具数果的策略则是培养他们的“内部间”让他们深入革命阵营。“秘密警察对待内部间谍必须像对待和自己有婚外关系的情妇一般,”祖巴托夫解释道,“像无上至宝一样照料她。你的错误便是对她的梅辱“不要向任何人透露告密者的名字,即便那个人是你的上司。忘记他的名字,记住他的代号。”这场赌局的筹码太高了一边的间就是另一边的叛贼,如果被发现,只会被处以死刑。 为了取得巨额的报酬,这些双重间谍不但会打入“革命组织的内部",有时甚至会直接引导它们的工作。奥克瑞纳甚至成立了他们自己的革命团体和工会。他们的存在在革命者中引发了猜忌和恐慌,人人岌岌可危,心神不定。斯大林执政苏联时期的猜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见证了他们的成功。然而,阴谋对当权者和革命者而言有着同样的杀伤力
以猜疑心重著称的斯大林竟然没有发现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叛徒。他的案子一经曝光,便让斯大林以及他的同志们陷入了变本加厉的疑中。马林诺夫斯基给布尔什维克党人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正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班柯的幽灵,马林诺夫斯基阴魂不散地侵扰着苏联的历史。从此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世界中,再也没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如果马林诺夫斯基是个叛徒,那么,苏联元帅、整个情报都、季话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乃至中央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就不可以是叛徒吗?斯大林不可以在20世纪30年代把他们所有人以间堞之罪而枪决吗?
1913年6月中旬,一艘蒸汽船载着斯大林缓慢地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沿着叶尼塞河来到无比荒芫的西伯利亚。它的目的地图鲁汉斯克画积比英国、法国和德国加起来还要大,却只有12000人。
叶尼塞河缓缓地流过高耸的山谷,终于来到一片开阔地。他举目四望,满眼皆是闪光的冰原,没有一片土壤。西伯利亚针叶林中长满了落叶松,它们在雪原的山脊上倔强地生长。这里的夏天是葱都的,可是,一年长达9个月的冬季却酷寒无比,最低气温达到-60℃。这一大片上地上零星点缀着几个居住着农民和流放者的村落,而在村落之间的广袤荒原上只有萨满教的通古斯人和奥斯蒂亚克游牧民族的帐篷及驯鹿。
再也不可能玩那个逃跑、被捕、再次逃跑的游戏了。正如罗怕特・瑟维斯所言,这是“与世隔绝的魔鬼之岛”。斯大林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独裁当局是来真的了。他花了一星期从圣彼得堡来到地区省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然后又向北行进,抵达图鲁汉斯克。他会在这里待上整整4年,但这片土地将令他魂牵梦绕。
在他离开之后,大约在1917年4月前后,莉迪亚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给男孩取名为“亚历山大”。她一直没有把这事告诉孩子的父亲,而斯大林也从来没有联系过她。然而,他肯定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他曾告诉过阿利卢耶夫家的姐妹,他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有过一个儿子。但他自始至终未认领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