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对于“愁”字的理解。缘何“愁”?或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亦或是远在异乡,远离了故乡的一切,熟悉的事物不在眼前。从前常常背古时“离人”写的诗,而今自己却成了那些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天,容易激起思念的心绪,而当你寻找到桂花树的踪迹时,月亮也将圆满了。
记得高中刚入学时,我的语文老师讲过一首诗,他解释的其中一个意象我至今仍记得,那便是“杜鹃”。不过,他讲的不是那个我所熟悉的典故,他讲的是“不如归去”。他说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常听杜鹃啼,而杜鹃又称布谷鸟,阵阵啼叫,提醒农人布谷。但他的母亲告诉他,杜鹃啼叫,啼的是“不如归去”。“少年不识愁滋味”,却总是在轮到自己别离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情;才知道从前在故乡,自己并不注意的一草一木,也可以成为我现在所留恋的事物。
去年九月份离开家乡,手里拿着火车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开始,我便知道,我将要在另一个城市学习,要在另一个城市学会独立。在我要离开的那一天,奶奶早晨五点钟下楼问我母亲行李是否已准备齐全。我可以想象到一个老人扶着由白石灰所覆盖着的墙,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下着台阶。但当时还在睡梦中的我,却隐约听见了一个老人抽泣的声音。出了门,爷爷奶奶站在门口,眼眶微红,脸上皱纹将此掩盖,只剩泪水。父亲母亲都帮我提着之前准备好的行李上了火车,和我一起去学校,想亲眼看到我安顿好了才肯离开。火车开动了,我坐在他们的对面,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一幅一幅地闪过,便是离家乡又远了一点,离新的城市又近了一点。听着熟悉的歌,却深知最后的结局是离别。而一种矛盾又充斥着内心:一面又渴望新的世界,一面却又思念旧的时光。在我和父亲母亲离别的时候,因为见多了别人离别的场面,我们约定好谁都不准哭泣。可是在离别后,谁不是将眼泪在彼此看不见的地方悄悄流下。远去的背影,虽然是随着距离的拉长,愈来愈小,直到消失在眼底,但岁月向前不返却总是真的。人们常说:一个人在外生活才会学会去长大。可到底家乡才会有最温暖的时光。所以李白才会举杯邀月,杜甫才会对景思乡。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放学时常常会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回家。我所写的那一天其实和往常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多了一些桂花的香气。可是我是四处张望,却也看不到一棵桂花树,也不知道桂花香从何发出。我回到了家,看到了正在忙碌的母亲,于是我问她,想从她的口里知道桂树的踪迹。
“妈妈,你知道这附近哪里有种桂花树呀?我在回家的路上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可是却没有看到一棵桂花树。”
“桂花呀,我还真的没有看见附近有桂花树,路上一排排整齐的香樟树倒是有很多。要是你看到了桂花,也折一枝给我闻闻呗。”
其实过了这么久,我也看到了桂花。可是现在的我却没有时间去折一枝桂花送给母亲,让她闻一闻我所在这个城市秋天的气息。但是我总是会回去的,可当我能回家的时候,却并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来到这个城市,我如果买粥,便常常会顺便买一碗米酒喝,因为我的家乡盛产米酒。虽然各个地方都有米酒,却总不是家乡的味道。我喜欢吃饺子,也会常常去吃,却也总不是奶奶和母亲所做的味道。因为从小就记得的味道,就已经烙在记忆里了。我即使是身在他乡,也总是会一边吃着家乡的菜肴一边想着旧时老街的烟火气息。以此来勉强当作回到了家乡,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或许这样是一种能让自己安心在另一个地方生活的方式吧。
我想在家门前种几棵桂树,让时光静待这一树一树的花开。待到花落时分,我将回来。布谷声声啼碎秋意,不如归去。
|游子呀,该回家了。